賀 劍
(方大九鋼煉鐵廠)
摘 要:九鋼3號1780m3高爐因熱風爐熱風支管高溫發(fā)紅跑風較嚴重,高爐計劃對支管跑風的熱風爐燜爐進行處理,期間其它兩座熱風爐一燒一送維持高爐生產(chǎn)。
關鍵詞:高爐;熱風爐;一燒一送
1 概述
3號高爐熱風爐因熱風管道多處存在高溫或者跑風的隱患,去年9月14日1#熱風出口處吹穿,被迫檢修。而2#和3#也存在和1#熱風出口相同的狀況,存在吹穿的可能。為解決隱患,杜絕突發(fā)事故對高爐生產(chǎn)造成被動影響,故廠部決定于11月28日對3#熱風出口同樣進行檢修處理。檢修期間1#、2#熱風爐一燒一送為高爐送風。檢修于28日早上9:02開始,12月1日6:00熱風爐恢復兩燒一送,共計處理68小時58分鐘。
2 熱風爐由兩燒一送改一燒一送對高爐操作的影響以及高爐計劃的應對措施
2.1 對高爐操作的影響
(1)按照上次檢修的經(jīng)驗來看,熱風爐檢修期間一燒一送對高爐操作造成的影響主要是風溫前期逐步下降后期逐步上升時爐內(nèi)如何平穩(wěn)過渡好保證爐內(nèi)的熱制度不受到破壞,從而保證生產(chǎn)的穩(wěn)定。
(2)其次是在風溫下降至較低水平時爐內(nèi)焦煤比如何進行平衡,在風溫較低時如何降低煤比保證爐內(nèi)的理論燃燒溫度受控。
(3)熱風爐由兩燒一送改一燒一送之后因燒爐時間減少導致風溫降低后高爐煤氣利用降低,高爐爐頂溫度容易失控。
2.2 高爐計劃的應對措施
(1)在檢修之前一個班熱風爐大燒,將1#、2#熱風爐煙道溫度燒至410℃,熱風爐檢修期間使用的兩座熱風爐空氣閥門全開燒爐期間全程大燒保證風溫。
(2)熱風爐處理前一個班確保爐缸熱量充沛,爐溫按0.4~0.5%控制,處理期間按照0.4~0.6%控制,渣堿度控制1.10~1.15倍,保證渣鐵充足的熱量和良好的流動性。
(3)處理期間因始末溫會相差很大,故開混風閥控制風溫階梯性降低。根據(jù)上次的處理經(jīng)驗,熱風溫度每6小時平均風溫下降50℃左右。根據(jù)風溫下降趨勢負荷提前調(diào)劑,煤比逐步降低。
(4)優(yōu)化爐料結(jié)構(gòu),熱風爐處理期間減少塊礦使用比例,提高一級焦使用比例。
3 具體處理過程
安裝計劃安排8:00開始熱風爐倒盲板,3#熱風爐在檢修前需提前獎拱頂溫度降至1000℃,高爐需對燒爐和換爐計劃適當調(diào)整。從28日晚班開始將3#熱風爐送風時間延長,同時加強1#、2#熱風爐的燒爐工作,確保1#、2#熱風爐煙道溫度達到410℃。27日中班時先通過提高煤比將爐溫提至上限水平。為應對風溫下降,高爐在3:30時退負荷0.1,6:30時再退0.2至4.0。熱風爐8:00鐘準時倒煤氣盲板,期間熱風爐停燒,9:02倒好,1#2#熱風爐開始一燒一送。同時開始處理3#熱風出口,負荷再次退至3.9。28日具體操作參數(shù)如下:
因晚班參數(shù)控制不到位,爐溫及物理熱均偏下限,故退負荷稍早,晚班3:00左右在延長3#熱風爐送風周期涼拱頂期間風溫稍有下降,但影響時間不長。至9:00鐘熱風爐倒盲板后風溫直接由正常1180℃水平下降至1100℃,按照理論核算,應提高燃料比8~10kg/t。白班時燃料比基本控制在560~565kg,此時風溫水平尚可,煤比暫時根據(jù)負荷自由調(diào)劑。
下午15:00左右,平均風溫逐步降低至1050℃(因始末溫差距擴大,開混風閥調(diào)劑始溫),因前期負荷基本到位,高爐此時補償熱量主要仍以提煤比為主,燃料比控至575kg左右,受風溫下降及爐內(nèi)焦炭增多后焦窗厚度增加影響,高爐風量逐步上升至4200m3/min左右,風壓下降至390kPa左右。整個中班平均風溫基本保持在1050℃左右。
至29日晚班3:00左右,風溫下降至990℃左右,末溫降至850℃,高爐操作煤比140kg,4:00負荷退至3.8,晚班后期風溫進一步下降,爐內(nèi)稍加壓力,風量增至4350m3/min左右,加風后熱風爐熱量損失加劇,末溫最低降至750℃,同時因煤氣利用變差,風量大,高爐爐頂溫度上升至250℃左右,布袋箱體溫度上升。此時采取控制風量的措施,將風壓控制在395kPa以內(nèi),風量4150m3/min后頂溫逐步下降,風溫末溫回升至840℃,此時,爐內(nèi)基本上處于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操作趨于穩(wěn)定,風溫下降趨勢減緩。具體參數(shù)如下:
熱風爐一燒一送期間風溫低時須有效控制風量,即可保證風溫不過快下降,也快保證爐頂溫度受控,同時因為檢修后期始末溫差距愈加擴大,對送風裝置的傷害也比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風量保證風溫不過快下降很有必要。但是爐內(nèi)操作略顯保守,主要是參數(shù)控制不到位,導致爐溫偏高。在高富氧低風溫的情況下煤比的調(diào)整空間較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爐內(nèi)的操作難度。
至11月30日除平均風溫逐步下降至900℃以外爐內(nèi)操作無其它動作,爐內(nèi)正常操作。29日調(diào)整料制壓邊,30日11:00上礦批至44t后高爐煤氣反而有所改觀,在風溫下降的同時操作燃料比反而下降至550kg/t左右,煤比120kg/t左右。12月1日晚班檢修完成,6:00開始恢復兩燒一送,白班時風溫逐步回升。爐內(nèi)操作上逐步調(diào)整至正常。檢修前及檢修期間經(jīng)濟技術指標對比如下:
此次熱風爐共處理期間風溫下降250℃左右,日產(chǎn)量較正常時期下降160t左右。
4 總結(jié)
(1)預計風溫下降情況后焦炭負荷分次退守,以負荷和煤比銜接下達作用,檢修期間在風溫持續(xù)波動比較大的情況下爐溫水平基本受控,有效的保證了高爐熱制度的穩(wěn)定。
(2)因檢修時間短,在檢修期間高爐一直保持了較高的風量水平,再配合高富氧率提高煤氣發(fā)熱值,降低熱風爐燒爐難度,同時高富氧量也確保了低風溫下噴吹的效果,降低了煤粉在爐內(nèi)未燃燒的比例。因此此次檢修時爐內(nèi)在前期負荷調(diào)整到位后后期基本不做調(diào)整,主要以調(diào)煤比來控制爐溫,在風溫下至900℃時操作煤比保持在120kg/t以上仍對參數(shù)調(diào)整有著較為積極的效果,有效的降低了操作難度。
(3)在處理期間高爐提前開混風閥控制風溫,階梯性降低風溫水平,盡量減少始末風溫的差值,可降低風溫波動對爐況的影響,也可降低因風溫波動大對送風裝置造成的影響。
(4)熱風爐檢修采取一燒一送措施送風時風量要根據(jù)檢修時間長短來控制到位,控制原則以風溫不過快下降,高爐爐頂溫度受控為主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