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后碳捕集技術(Post-combustion CC technologies)包括從煙道氣中捕集二氧化碳的系統(tǒng)。本文回顧了鋼鐵工業(yè)中用于碳捕集的化學吸收和膜分離技術。
化學吸收系統(tǒng)以化學溶劑為基礎,與某一目標物質(zhì)發(fā)生可逆反應。與其他技術相比,這種方法允許非常有選擇性的分離,并且具有高純度和高回收率。困難來自于溶劑排出物系統(tǒng)的處理,通常表現(xiàn)出腐蝕性或揮發(fā)性特征,以及飽和吸收劑的再生過程,通常是吸熱的,這是分離的經(jīng)濟性操作所必需的。
化學吸收的典型操作包括兩個階段:吸收塔從酸性氣體中捕集二氧化碳,汽提塔釋放捕集的二氧化碳,如圖1所示。對于后者,富溶液(胺+二氧化碳)被加熱到110℃,以便在濃縮氣流中回收二氧化碳。從汽提塔出來的貧溶液被重新循環(huán)回吸收塔。通過安裝一個熱交換器來提高整體效率,在熱交換器中,富溶液在使用輸出的貧溶液進入汽提塔之前被預熱。
2.1 溶劑和能量損耗
在鋼鐵工業(yè)背景下,已經(jīng)研究了化學吸收用于從高爐熱風爐、發(fā)電廠和焦爐的煙氣中碳捕集。其他研究也研究了不同來源的碳捕集,旨在實現(xiàn)更大的二氧化碳減排。
最廣泛使用的化學溶劑是水溶液中的單組分烷醇胺。根據(jù)胺官能團的類型將其分為三類:一級如單乙醇胺(MEA)和二乙醇胺(DGA),二級如二乙醇胺(DEA)、異丙胺乙醇(IPAE)和氨基乙基乙醇胺(AEEA),三級如哌嗪(PZ)和甲基二乙醇胺(MDEA)。它們在反應速率、反應熱和腐蝕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行為。伯胺的反應性最強,具有最高的反應熱,通常也是最具腐蝕性的。這些性質(zhì)在仲胺和叔胺中就不那么明顯了。除了單組分胺外,RITE還開發(fā)了一些多組分溶劑(RITE-A和RITE-B)。這些新型溶劑是基于IPAE的胺類混合物。
最常用的胺溶劑是MEA,而其他溶劑在文獻中幾乎沒有被研究過。高反應熱導致MEA(30wt.%)的能量損失為2.9-6.5MJ/kg CO2,MDEA(50wt.%)的能量損失為2.9-3.1MJ/kg CO2。Yang等人研究了40%MDEA和10%PZ的混合物,得到了2.3MJ/kg CO2的熱消耗。對于溶劑RITE-A和RITE-B,標準熱損耗分別為3.3MJ/kg CO2和3.1MJ/kg CO2,但是RITE-B經(jīng)過優(yōu)化后,熱損耗可降至2.5MJ/kg CO2。Cheng等人比較了MEA、AEEA、PZ及其混合物的反應熱與熱爐煙氣中CO2捕集量的關系。研究表明,PZ的能耗比MEA和AEEA低10%,兩者表現(xiàn)出相似的熱損失(3.7MJ/kg CO2)。
在文獻中,只有少數(shù)文章研究了碳捕集的電力消耗,范圍為0.28-1.5MJ/kg CO2。這種電力消耗與CO2所需的運輸和儲存的壓縮工作有關。對于這一特定技術,熱電消耗和電消耗為1.1-3.8MJ/kg CO2,產(chǎn)生了總體等效的電力損失。
2.2 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水平和成本
胺類溶劑捕集二氧化碳的工藝是成熟的,并已在天然氣和化肥加工廠實現(xiàn)商業(yè)化。然而,在文獻中沒有發(fā)現(xiàn)關于在鋼鐵工業(yè)中化學吸收燃燒后捕集二氧化碳的大型項目。這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含量高、成本高,以及地質(zhì)儲存困難。已發(fā)表的著作多為理論研究。報告的碳減排幅度在11%-77%之間,分別相當于230kg CO2/tHM和1700kg CO2/tHM。
Cheng等人研究了在旋轉填料床中從含有30vol.% CO2的流速為33L/min的熱風爐煙氣流中捕集CO2。研究的重點是不同溶劑(MEA、AEEA、PZ及其混合物)的熱能消耗,但未評估CO2減排量。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10wt.%PZ和20wt.%MEA或AEEA的烷醇胺溶液是捕集CO2的最有效吸收劑。后藤等人介紹了一個安裝在日本制鐵君津廠的1t CO2/d的碳捕集中試裝置。該裝置采用高爐煙氣進料,并使用MEA、RITE-A和RITE-B進行測試。用IPAE開發(fā)了RITE溶劑,并計算出RITE-B理想操作條件下的最佳再生能量為2.5MJ/kg CO2。
由于燃燒后的碳捕集不能提供任何技術或經(jīng)濟優(yōu)勢(如提高能源效率或節(jié)省燃料),它總是會導致財政負擔。安裝碳捕集裝置的關鍵因素是二氧化碳稅價格。如果這個價格高于碳捕集成本,那么與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相比,捕集二氧化碳是有利可圖的。2018年前,歐盟配額(EUA)價格一直低于16美元/tCO2,2022年2月增加到91美元/tCO2。根據(jù)文獻,MEA溶劑的捕集成本在38.2-204美元/tCO2之間(平均為77.4美元/tCO2),MDEA的捕集成本在76-81美元/tCO2之間,MDEA和PZ混合物的捕集成本約為97美元/tCO2。因此,基于當前的EUA價格,實施碳捕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有利可圖的。
膜是一種成本效益高的新興技術,用于發(fā)電廠和能源密集型工業(yè)的碳捕集。當膜的兩側承受壓差時,氣體分離利用了某些物質(zhì)對特定物質(zhì)的不同滲透速率。
3.1 膜的材料和特性
不同的膜材料被研究用于CO2分離,包括聚合物、無機化合物、金屬有機框架、咪唑酸沸石框架、氧化石墨烯和微孔中空纖維。膜的性能主要是通過選擇性和滲透性來評估的,這在傳統(tǒng)上涉及到兩者之間的權衡。氣體滲透率是每膜面積和每膜壓差的滲透流量。滲透率是滲透率與膜厚度的乘積,而選擇性是大于單位的兩種氣體的滲透率系數(shù)之比。其他需要考慮的重要特性是穩(wěn)定性、機械阻力,以及易于和具有成本效益的制造。
氣體輸運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步驟:滲透物的溶解、擴散和解吸(溶液-擴散傳遞機制)。此外,膜中活性載體的存在可以增強傳質(zhì)和選擇性。因此,膜對某種氣體的選擇性和滲透性取決于分子相對于孔徑的相對大小,以及與氣流中存在的其他物質(zhì)相比,與某些質(zhì)量載體的溶解度、擴散性和反應性的差異。溶解度選擇性隨臨界溫度增加而增加,而擴散選擇性傾向于小分子。滲透率越高,壓差越小,膜面積越小,成本越低;而選擇性越高,滲透液純度越高,成本也越高。
市場上已經(jīng)存在用于分離H2和CO2的膜,例如Polarism,這是第一個專門用于燃燒后分離的商用膜。然而,這種捕集技術目前還處于開發(fā)階段,只有挪威布雷維克的Norcem水泥公司的一個小型試驗工廠在運行。在那里,單膜級的二氧化碳純度達到了70mol%。由于碳捕集的成本隨著氣流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降低而大幅降低,相對于電廠氣體(12vol.%-15vol.%),鋼鐵廠和水泥廠氣體(20vol.%-30vol.%)更受青睞。在CO存在的情況下,需要增加一個水氣轉換反應器以增加CO2濃度。此外,由于硫有害于膜,因此需要先進行脫硫,以將SO2濃度降低到10-25ppmv的水平。
3.2 配置和KPIs
在鋼鐵行業(yè)中,目前還沒有關于基于膜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統(tǒng)集成的試驗研究,理論性的研究著作也很少。膜的操作建立在進料流和滲透流之間有足夠分壓差的基礎上。BFG處于3bar,有兩種選擇:①在BFG進入分離系統(tǒng)之前對其加壓,②在滲透側安裝真空泵。②是首選,因為它消耗較少的能源。
考慮到基于膜的低成本捕集的最佳范圍是在第一步中,CO2捕集率為50%-70%,至少需要兩個膜階段才能達到更高的捕集率。對工業(yè)中主要CO2排放源的不同配置進行了模擬。Luca & Petrescu研究了一種二氧化碳捕集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兩個螺旋纏繞膜串聯(lián)而成,第一級和第二級的再循環(huán)滲透率分別為30%和5%,壓力比分別為100和80。煙氣流中CO2含量為21.1%,而輸出的CO2流純度為95.5%。捕集率為94%,比能耗為327kWh/tCO2。
對圖2中的兩階段二氧化碳捕集結構進行了探討。配置A更適用于20vol.%-25vol.%的CO2,而配置B則更好地處理含有25%以上CO2的氣流。Baker等人在這兩種情況下都使用了PolarisTM膜。配置A適用于1000t CO2/d的氣流,其典型成分為水泥工業(yè)煙氣(25vol.% CO2),類似于高爐或鋼鐵工業(yè)公用電廠的煙氣。第一階段將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到40vol.%,捕集大約60%的進入的二氧化碳。第二階段富集75%以上的滲透氣,達到80%的二氧化碳捕集率。
電能耗為286kWh/tCO2,所需要的膜面積為3400m2/(tCO2/h),捕集總成本為47美元/tCO2。配置B應用于具有28.5vol.%CO2的高爐煙氣,第一層和第二層膜分別將二氧化碳濃度從28%降低到17%和8%,相當于捕集80%的二氧化碳。所得的滲透流通過冷凝柱前的第三個膜組件進一步富集(超過80%)。耗電量為235kWh/tCO2,膜的界面面積為2780m2/(tCO2/h),捕集的總成本是36美元/tCO2。
Yun等人使用聚酰亞胺膜,分別分析了凈化(脫水和汽提塔)和最終壓縮至152.7bar的效果。為了便于比較,將CO2的捕集率設為90%。配置A適用于燒結(4.81vol.%)和焦爐(14.77vol.%)氣流,配置B適用于石灰生產(chǎn)(19.41vol.%)、發(fā)電廠(26.43vol.%)和高爐(27.3vol.%)煙氣。在進口流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10vol.%時,耗電量和所需的膜表面積急劇增加。碳捕集成本隨二氧化碳進入含量的降低而增加。
根據(jù)這些理論結果,基于膜的捕集系統(tǒng)可能是富二氧化碳流的競爭性解決方案。然而,要使這種系統(tǒng)達到商業(yè)規(guī)模,還需要進一步的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