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鋼公司煉鐵廠2#高爐爐役后期冷卻壁漏水且爐缸側壁溫度異常升高,2021年2月20日2#高爐進行休風大修。引進天然氣新型烘爐工藝,達到了良好的效果,采用枕木中心堆包開爐方式,開爐前制定詳細的開爐方案,此次開爐較為順利,快速達產達效。
1 前言
漢鋼2#高爐有效容積2280m3,共設28個風口,2個鐵口。于2012年8月點火生產,高爐采用串罐式無料鐘爐頂,全冷卻壁冷卻結構,水冷系統(tǒng)采用聯(lián)合軟水密閉循環(huán)系統(tǒng)。共記生產運行近9年時間,在爐役后期高爐采用縮小風口面積、加釩鈦礦、加裝長風口等一系列護爐措施,使高爐爐缸側壁溫度基本在可控范圍內。2021年2月19日停爐大修,在經過60天的停爐大修后,于2021年4月20日7:58送風開爐,送風后26h58'出第一爐鐵,開爐7天后利用系數(shù)即達到2.97t/m3·d,日產達歷史新高,開爐生產取得圓滿成功。
2 開爐準備
2.1 大修主要工藝變動
本次大修2#高爐爐缸砌筑主要采取“大塊碳磚+小塊碳磚+陶瓷杯澆筑”結構,其爐缸爐殼及冷卻壁不予拆除,同時爐底保留三層炭磚,4-5層平鋪大塊碳磚,6-13外側砌筑小塊碳磚(石墨墻)、內側砌筑環(huán)形碳,14-18層砌筑環(huán)形碳。
2.2 烘爐
大修開爐前必須進行烘爐操作,其主要目的是使爐體耐火材料砌體內水分緩慢蒸發(fā),提高內襯固結強度,同時使整個爐體設備逐漸加熱至生產狀態(tài),避免開爐時升溫過快,水分快速蒸發(fā)使得砌體開裂和爐體劇烈膨脹而損壞設備。本次高爐烘爐操作曲線見圖1。
圖1 高爐烘爐曲線
高爐本體烘爐從4月9號3:58開始,按計劃烘爐192h,嚴格按照高爐烘爐曲線進行升溫、恒溫,升溫速度為12.5℃/h,其中在150℃恒溫50h、在350℃恒溫50h、在450℃恒溫10h以及在600℃恒溫30h,充足的烘爐時間確保了本次烘爐的效果。
2.3 打壓檢漏
對熱風爐熱風總管、橋管、圍管以及高爐本體,進行打壓檢漏;打壓檢漏時首先控制風壓100kPa穩(wěn)壓30min后檢查,無異常再逐步加壓至400kPa進行穩(wěn)壓,然后開始進行檢漏,從檢漏的情況來看,發(fā)現(xiàn)熱風總管各三岔口、高爐本體冷卻壁護帽等局部焊縫存在微漏現(xiàn)象,最后經處理圓滿完成了高爐試漏工作。
3 開爐參數(shù)設定及操作
3.1 開爐料準備
4月18日7:05裝鋪底焦(2C=28t);7:30開始裝柴,木材裝至風口上沿時,中心4爐墻、風口區(qū)木材豎立,必須碼好木材,用木材保護好風口套,19:31裝柴結束;高爐開爐時填充枕木的優(yōu)點在于枕木相比于焦炭著火點低,枕木燃燒后可以充分加熱上部的焦炭,從而確保開爐前期爐缸熱量充沛,有利于高溫煤氣、渣鐵的通過。2#高爐此次枕木堆砌是采用爐缸中心堆包的方式,此方式有利于開爐初期中心煤氣流的通過,能夠形成合理的初始軟熔帶。尤其是開爐初期枕木燃燒后可以迅速騰出空間,有利于料柱松動,改善透氣性。同時風口部位的枕木在開爐初期還起到了保護風口的作用。
4月19日12:56開始裝料,過程同步測量料面。開爐料主要參數(shù)如表1、表2所示:全爐焦比3.0t/t,計算生鐵成分硅含量2.8%。根據高爐實際爐容大小以及原燃料條件制定開爐裝料表,具體裝料計算結果及裝料順序如表6所示,爐腹裝凈焦+熔劑料+空料,爐腰全部裝空料,爐身及爐喉部位均裝空料+正常料(凈焦、空焦、正常料分別如表3、表4、表5所示),開爐料確保了開爐初期爐缸熱量充沛,有利于渣鐵順利排出。
表1 原燃料化學成份分析
表2 焦炭工業(yè)分析(%)
表3 凈焦(單位:t)
表4 空焦組成(單位:t)
表5 正常料的組成情況(單位:t)
表6 計算結果及裝料順序
2#高爐于4月20日2:30裝料結束,實際裝入的爐料與計劃裝入爐料基本一致,裝料過程中使用機械探尺測得的料面與計算料面深度也基本一致,在誤差范圍內。開爐后爐內煤氣流基本穩(wěn)定,渣鐵排放順暢。
3.2 送風操作
3.2.1點火送風主要參數(shù)確定:
點火時的送風比選擇0.50,則點火理論風量約1140m3/min;爐料順利下降后,逐步加風,送風初期嚴格按風壓操作,以保證下料順暢為原則,送風后6~9小時是軟熔帶形成時期,采取守風量、慢加風甚至減風的方法進行過渡,加風原則:風口均勻活躍,爐況穩(wěn)定順行,以每次不超過100m3/min,每班不超過3次,計劃風量如圖2所示。
圖2開爐計劃與實際風量
(1)風口長度:L=620mm。
(2)風口面積:風口總面積S=0.2661㎡(Φ110mm×28)。
(3)風口配置為¢110mm*28個,全開風口進風面積為0.266㎡。為確保送風順利,減少送風后可能出現(xiàn)的難行,堵4#、8#、12#、17#、21#、25#風口送風,實際送風面積0.209㎡,占風口總面積的78.6%,送風前再次確認簽字。2021年4月20日7:58開爐送風,開爐初期具體參數(shù)時間如表7所示。
表7 開爐過程時間控制情況
2#高爐于4月20 日7: 58送風開爐,送風7min后風枕木著火,風口開始明亮,送風27min后送風口前枕木全部著火。送風約62min后開始放第一批正常料,裝料過程中爐料開始逐步下降,根據煤氣成分分析及參考相關試驗數(shù)據結果,于21日0:42引煤氣。
3.3 開爐初期的渣鐵排放
西鐵口埋導風管,東鐵口安裝一鍵出鐵。埋氧槍后,送風時打開氮氣及氧氣閥門,φ80mm球閥安裝自動化設備,根據爐內加風、冶煉以及順行情況,專人調整流量,出鐵時關閉送氣閥門,遙控打開球閥,實現(xiàn)安全、快速出鐵。經過測算配備5個鐵水罐,2臺機車采用直接過撇渣器放紅渣方式出鐵,出鐵前專人檢查,21日10:56打開第一鐵口,11:25下渣,渣鐵流動性性良好,首次出鐵時間55min、出鐵量190.19t(開爐料理論鐵量345.5t)高爐焦炭負荷調節(jié)基本把握得當,開爐鐵水以及爐渣成分如表8、表9所示。
表8 開爐前4爐鐵水成分
表9 開爐前4爐爐渣成分
前四爐鐵水、爐渣如表可知,四爐鐵水【Si】均在2.3%以上,爐溫充沛,鐵水【S】也在合理范圍內,爐渣堿度1.02~1.07倍之間。為改善渣鐵流動性,開爐前加入錳礦,因此出鐵過程中渣鐵流動性良好。
3.4 開爐初期爐內爐外的操作制度
3.4.1爐外的調整
因開爐初期爐溫高、渣鐵量大,為迅速改善鐵口工作狀況,出鐵前期爐前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高強度無水炮泥,調整合理的泥炮打泥速度及壓力;
(2)調整開口機角度:開爐初期開口機角度設定為9°,隨著各參數(shù)的穩(wěn)定,逐步將開口機角度調整至12°;
(3)專人檢查并及時清理渣鐵溝,確保渣鐵順利排放。
3.4.2爐內的調整
(1)風量:送風風量810m3/min(風機房顯示1200m3/min,后期已校準),下料順暢,送風4小時內未加風,維持送風風量,放2批料后加風至1100m3/min,第8小時壓力冒尖、下料不暢,減風至700m3/min、待下料順暢,逐步恢復風量至900m3/min(送風后6~9小時是軟熔帶形成時期,此時段采取守風量、慢加風甚至減風的方法進行過渡,待風壓恢復至正常水平,順行良好,可適當加風),實際風量如圖2所示。
(2)風溫:在負荷料下達后,開始加風溫,每調節(jié)量不大于20℃,第一次出鐵前,風溫不大于850℃,送風初期下料順暢實際風溫調劑如圖3所示
圖3開爐計劃與實際風溫
(3)負荷:送風后如下料正常并已引煤氣,在送風8小時后可考慮第一次加負荷,軟融帶形成期順利渡過后至出鐵前,再加一次負荷,出鐵正常后,可加快加負荷速度(每10批料上調0.1)。
(4)爐溫:點火后如出鐵正常,則后續(xù)操作的主要任務是在保證充足的鐵水物理熱(大于1480℃)的條件下盡快降低生鐵含硅,送風48小時后將【Si】降至2.0%以下,為利于爐缸、爐底長壽,生鐵【Si】宜緩慢下降,爭取送風后72小時將硅降至1.50%以下,隨后視情況將【Si】降至1.0%左右,通過生產檢驗,設備磨合,故障處理,生產逐步走上正軌,生鐵【Si】由1.0%±→0.8%±→0.5±%,根據爐況承受情況,硅控制在0.4~0.6%范圍。
表10 階段性鐵水成分
表11 開爐后爐內礦批負荷的調整
表12 開爐后爐內料制的調整
圖4送風48小時高爐趨勢圖
如表11、表12、圖4所示送風后爐內運行基本穩(wěn)定,根據風量以及爐內運行情況及時調整控制參數(shù),快速加風,每爐鐵口打開后捅開一個封堵的風口,調整礦批、負荷及布料矩陣,爐況運行良好。
4 高爐開爐的成果及不足
4.1 開爐成果達產達效
表13 開爐達產指標
開爐過程中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見表12所示。隨著開爐的進行以及各工藝參數(shù)的調整優(yōu)化,高爐逐步穩(wěn)定順行。但影響高爐穩(wěn)定運行的重要因素:外圍設備,原料的穩(wěn)定。
4.2 開爐后休風情況
開爐過程中對爐身等部位進行壓漿處理,4月20日爐身灌漿時機及壓入量把控不到位、送風后漿料從爐襯漏漿、流至風口區(qū),導致7#~14#風口被灌漿封堵,嚴重影響了送風制度以及開爐進程;
表14 開爐后高爐休風情況
如表11所示,4月22日11:12至13:02休風110min處理送風裝置跑風;4月24日8:46至9:41休風55min更換8#直吹管;4月25日23:45至26日4:28休風283min更換23#膨脹節(jié),三次休風均快速恢復爐況,4月29日2#高爐日產達6769.99t,打破2#高爐一代爐齡的日產記錄。
5 結語
1)此次開爐爐外高爐本體打壓檢漏、各設備的試車運行,爐內的送風、裝料以及熱制度的選擇,開爐配料計算全爐焦比選擇偏輕,前期爐溫偏高,通過加風、上負荷及快速開風口措施等一系列的開爐方案,設定合理,適合2#高爐的實際生產運行情況,為2#高爐順利開爐、快速達產達效提供了殷實的基礎。
2)爐頂熱成像調整了攝像頭位置,更加便于觀察氣流分布和布料情況,及時調整布料矩陣,達到氣流分布合理。
3)開爐過程中渣鐵溫度充沛、渣鐵化學成分合適以及流動性良好,隨著渣鐵的排放、風量水平的提升,礦批與負荷的調整速度快,但裝制始終采用中心加焦的方式疏導中心氣流,保證了煤氣流的合理分布。
4)送風設備缺陷,三次休風影響開爐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