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爐內(nèi)渣鐵焦界面潤濕行為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
張建良1,2,姜春鶴1,李克江1,畢枝勝1
(1.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tài)工程學院, 北京 100083;2. 昆士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圣盧西亞 4072)
摘要:高爐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移動床式冶金反應器,保持高爐內(nèi)良好的透氣透液性是保證高爐穩(wěn)定順行的關鍵。高爐內(nèi)部被軟熔帶分割開來,分為上部固體散料區(qū)和下部固液共存區(qū),下部的固液共存區(qū)是決定高爐透氣透液性和煤氣流分布的重要區(qū)域,因此若想明晰高爐影響透氣透液性的關鍵,必須對高爐下部固液共存區(qū)的反應進行全面研究。高爐高溫區(qū)焦炭床與渣鐵的相互作用行為是決定鐵-焦-渣交互作用及高爐透氣透液性的重要因素,調(diào)控好液態(tài)渣鐵與焦炭床的潤濕性變化,可以有效改善高爐內(nèi)部的透氣透液性,最終會影響高爐生產(chǎn)效率和穩(wěn)定性。因此,明晰高爐內(nèi)渣鐵焦的界面潤濕行為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對界面潤濕現(xiàn)象進行了概述;然后詳細從鐵水成分以及焦炭性質(zhì)對鐵-焦界面潤濕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總結;其次詳細分析了爐渣溫度、爐渣成分以及焦炭自身性質(zhì)對渣-焦界面潤濕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目前高爐內(nèi)渣鐵焦界面潤濕行為的研究已經(jīng)從實驗室試驗以及基礎模擬方面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可為高爐操作者理解高爐內(nèi)渣鐵焦界面潤濕行為提供初步理論指導,但仍需在可反映高爐內(nèi)實際復雜情況的潤濕行為變化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高爐煉鐵;焦炭;鐵焦界面;渣焦界面;潤濕行為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0449-749X(2021)11-0010-09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interfacial wetting behavior of iron-coke-slag system in blast furnace
ZHANG Jian-liang1,2,JIANG Chun-he1,LI Ke-jiang1,BI Zhi-sheng1
(1. School of Metallurgic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2.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St Lucia 4072, Australia)
Abstract:As the blast furnace is currently the world′s largest moving bed metallurgical reactor, maintaining good gas and liquid permeability in the blast furnace is the key to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blast furnace. The interior of the blast furnace is divided by the cohesive zone, divided into an upper solid bulk area and a lower solid-liquid coexistence area. The lower solid-liquid coexistence area is an important area that determines the gas permeability and gas flow distribution of the blast furnace.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action of the solid-liquid coexistence zone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last furnace is the key to clarifying the gas and liquid permeability of the blast furna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ke bed and liquid iron/slag in the high-temperature zone of the blast furna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iron-coke-slag interaction and gas and liquid permeability of the blast furnace. Adjusting the wettability changes of the liquid iron/slag and coke be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gas and liquid permeability, which will ultimate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stability of the blast furnace. This article first summarizes the interfacial wetting behavior,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effects of liquid iron composition and coke properties on the iron-coke interfacial wetting behavior. Secondly,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lag composition, and coke′s properties on the wetting behavior of the slag-coke interfac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wetting behavior of the slag-iron-coke interface in the blast furnace has been studied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basic simulations. It can provide preliminary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blast furnace operators to understand the wetting behavior of the slag-iron-coke interface in the blast furnace. However,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in wetting behavior that can reflect the actual complex conditions in the blast furnace.
Key words:blast furnace ironmaking; coke; coke-iron interface; coke-slag interface; wetting
2020年中國高爐生鐵產(chǎn)量為8.88億t,占世界生鐵總產(chǎn)量(12.78億t)的68.36%。高爐作為煉鐵系統(tǒng)的核心,其能耗和排放的CO2約占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總能耗和排放的70%,是鋼鐵流程中能耗和排放最大的工序。在目前非高爐工藝發(fā)展趨勢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高爐煉鐵仍然是煉鐵工業(yè)的主流工藝。作為目前最大的移動床冶金反應器,保持良好的透氣透液性是高爐穩(wěn)定順行的關鍵,軟熔帶將高爐大體分為上部固體散料區(qū)和下部固液共存區(qū),后者是決定高爐透氣透液性和煤氣流分布的重要區(qū)域,而焦炭作為高爐下部高溫區(qū)的唯一爐料,其形成的“焦炭床”及其產(chǎn)生的焦粉與渣鐵的交互作用是影響固液共存區(qū)透氣透液性的主要因素。加快渣鐵的流動可以降低焦炭床中的渣鐵滯留率,從而明顯改善下部的透液性,提高高爐生產(chǎn)效率和穩(wěn)定性。渣鐵熔體和焦炭(塊體及粉末)的潤濕行為是決定渣-鐵-焦交互作用的重要因素,最終影響渣鐵在焦炭床中的流動,同時也影響碳素在鐵水中的滲碳過程以及鐵水最終碳含量。因此,弄清渣鐵與焦炭的潤濕行為對理解焦炭床中的鐵液/焦炭/熔渣三者交互機制至關重要,最終指導當前及未來低焦比冶煉高爐的高效穩(wěn)定生產(chǎn)。
1 界面潤濕性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1.1 潤濕性的基本概念
潤濕性是指固液兩相之間分子相互作用的宏觀表象。這種現(xiàn)象包括固體/液體/流體的相互作用,液體在固體表面的擴散或液體滲透到多孔介質(zhì)中。流體與固體之間的黏附力和流體內(nèi)的內(nèi)聚力之間的平衡決定了表面的潤濕性。黏附力使液滴擴散,內(nèi)聚力使液滴收縮成球。潤濕性可以通過接觸角和表面張力等參數(shù)來進行試驗表征。
液滴在固體上潤濕行為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中包括液滴與固體界面形成的接觸角θ、固-液界面能γSL、固-氣界面能γSV和液-氣界面能γLV。測定潤濕性的試驗裝置一般是由一個固體基面和一個放置在基面上的液體小液滴組成。試驗過程中,液滴應該足夠小,使得表面張力足夠大,足以與重力競爭,因此可以忽略重力引起的變形。
接觸角θ通常被用來衡量潤濕性,接觸角越小意味著潤濕性越好。通過平衡三相接觸點處的力的分量,可以通過楊氏方程將接觸角與表面能聯(lián)系起來,具體方程見式(1),潤濕性可以通過三處界面能的相對值來決定。
在非反應潤濕體系中,固體表面在與液體相接處的過程中并不會改變其性質(zhì)。非反應潤濕體系的特點是潤濕速度快,接觸角對溫度的依賴性弱。潤濕程度只是建立平衡的結果,在每個接觸相中原子間的鍵并不會發(fā)生斷裂。
相反的,在反應潤濕體系中,潤濕過程中存在固液界面化學反應。由于在界面處形成了新的相或產(chǎn)物,反應系統(tǒng)的潤濕行為可能會隨著時間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產(chǎn)生的新相或者界面產(chǎn)物可以反過來影響潤濕性。并且,只有當基底是反應的積極參與者時,反應的吉布斯自由能變化才會更有助于潤濕的驅動。
1.2 化學作用的影響
在潤濕過程中兩相之間化學相互作用主要分為兩類,分別為吸附反應和化學反應。在任何固液之間化學反應過程中,體系一開始都是非平衡的。接觸角將隨著界面能的改變而改變,直到體系平衡才能確定最初的接觸角。如果潤濕過程中的化學相互作用的性質(zhì)僅僅是吸附,則只存在表面活性物質(zhì)遷移到兩相界面。表面活性物質(zhì)在界面上不存在質(zhì)量傳輸,達到平衡的時間就取決于物質(zhì)向表面的擴散速度。
在發(fā)生化學反應的體系中,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的化學勢是不相等的。固液界面上的化學反應涉及各組分在界面間的傳質(zhì)。這可能導致在界面處形成一個新相,基底(或基底中的某些成分)或液體(或液體中的某些成分)溶解到基底中。界面反應使體系的自由能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動態(tài)接觸角。
1.3 界面張力的影響
接觸角一般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潤濕變化的幅度則取決于體系的類型。例如,在非反應體系中,潤濕性主要是由于液體表面張力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反應體系中,溫度依賴性可能更重要,因為溫度可以影響化學反應、自由能變化以及表面張力。溫度對液相的表面張力和表面活性物質(zhì)有很強的影響。一般來說,純材料的表面張力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純鐵的表面張力較高,在1 550 ℃時約為1.8 N/m(為水的25倍),并且隨著溫度增加而降低。
一般情況下,雜質(zhì)元素會影響液體的表面張力。在液體鐵中加入溶質(zhì)元素氧和硫會使表面張力的測定復雜化。表面活性元素的存在改變了界面的能量,因此接觸角也會隨之變化。增加單位數(shù)量的溶質(zhì)所引起的表面張力變化的大小稱為表面活度。總的來說,表面活性物質(zhì)的表面活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
2 鐵水-焦炭界面潤濕行為研究進展
鐵與焦炭的潤濕行為是決定鐵焦交互作用的重要因素,最后會影響鐵液在焦炭床中的流動,同時也會影響碳素在鐵水中的滲碳過程以及鐵水最終碳含量。加快鐵的流動可以降低焦炭床中鐵的滯留率,進而可以提高高爐的透氣透液性,因此弄清鐵與焦炭的潤濕行為,對指導低焦比高爐冶煉具有重要的作用。
2.1 鐵水成分對鐵水-焦炭潤濕性的影響
目前有關鐵液和焦炭(或石墨)表面的潤濕行為主要采用純鐵熔體、Fe-C熔體以及Fe-C-S熔體為研究對象。純鐵與碳基體的潤濕行為主要受鐵碳交互作用、滲碳反應及雜質(zhì)原子的影響,因此鐵水中的雜質(zhì)元素含量變化顯得至關重要。1998年,文獻研究了碳元素和硫元素對Fe-C-S熔體在石墨碳上潤濕行為的影響。作者采用靜滴法來研究潤濕過程,整個試驗過程是在1 600 ℃下進行的,并且鐵熔體中的碳質(zhì)量分數(shù)變化范圍為0.13%~0.24%,硫質(zhì)量分數(shù)變化范圍為0.05%~0.37%。作者發(fā)現(xiàn)鐵熔體中初始碳含量可以明顯增加鐵熔體與石墨的初始接觸角,與Naidich Y 等的發(fā)現(xiàn)一致。原因是由于鐵熔體中初始碳含量越高,鐵熔體與石墨碳的化學勢差則越小,因此則會導致界面張力減小,初始接觸角則會越小,鐵水中不同元素對其在石墨表面潤濕性的影響如圖2所示。初始碳含量對最終接觸角并沒有直觀的影響,如圖2(a)所示,最終平衡接觸角基本相同(大約60°)。原因是在同樣溫度下,碳飽和度是相同的,故在滲碳反應發(fā)生完畢后,最終的平衡接觸角幾乎相同。從圖2(b)中可以看出,硫含量的增加會導致平衡接觸角變大,因而降低潤濕性。硫對潤濕的影響只有當兩者之間的化學勢相差可以忽略的時候才會凸顯。
鐵水滲碳反應是鐵水與焦炭在進行反應潤濕過程中必然發(fā)生的。近年來,部分學者也針對鐵水滲碳對鐵水與焦炭的反應潤濕過程進行了詳細研究。Ohno K 等研究了鐵水中初始碳含量以及碳溶解過程對鐵水在焦炭上潤濕行為的影響,結果如圖3所示。隨著初始碳含量的升高,初始接觸角呈現(xiàn)升高趨勢,并且隨著碳溶解進行,平衡接觸角也隨著初始碳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其結論證明鐵水中初始碳含量越高,鐵水在石墨上的潤濕性越差。Ohno K和湛文龍等在后續(xù)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同樣的結果。SUN H 等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純鐵水與石墨的初始接觸角為59°,而當鐵水中碳質(zhì)量分數(shù)增至4.8%時,初始接觸角增加至118°。原因是由于當鐵水中碳含量較低時,快速發(fā)生的滲碳反應導致鐵滴的形狀發(fā)生改變。作者認為,當滲碳反應達到飽和時,鐵滴形狀也無法恢復到較高初始碳含量時的鐵滴形態(tài),因此,造成不同初始碳含量鐵滴的初始接觸角不同。此結論與Wu C 等認為初始碳含量對平衡接觸角并沒有影響的觀點相悖,具體原因沒有進行詳細闡述,原因可能是基底碳材料的不同導致的。后來,SUN M 等也針對焦炭與鐵液界面行為進行了詳細研究,發(fā)現(xiàn)焦炭復雜的結構導致其潤濕性明顯變差,結合前人的研究,原因可能是焦炭復雜結構導致其會阻礙滲碳反應的發(fā)生,從而會降低鐵液與焦炭的潤濕性。
2.2 焦炭性質(zhì)對鐵水-焦炭潤濕性的影響
由于焦炭內(nèi)部成分復雜,灰分以及雜質(zhì)元素的影響會使實際高爐中焦炭與鐵液的潤濕行為復雜多變。McCarthy F 等在研究灰分對焦炭與鐵液的界面反應影響的試驗中發(fā)現(xiàn),由于碳、硫元素的遷移以及界面化學反應多重因素的影響,焦炭與鐵水的潤濕行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困難。為了簡化焦炭復雜的結構和成分,許多學者采用石墨碳與其他化合物混合的方式來研究灰分以及其他元素對鐵水潤濕行為的影響,前文所述的研究結果中已有提到。Ohno K等利用酸洗的方法來控制焦炭內(nèi)部的灰分含量,酸洗會去除掉焦炭中大部分灰分,酸洗后的焦炭與鐵水的潤濕性會明顯優(yōu)于未酸洗的焦炭,未經(jīng)過酸洗的灰分會與鐵水呈現(xiàn)良好的潤濕性,并在碳質(zhì)結構表面形成一層屏障,從而阻礙滲碳反應的發(fā)生。
文獻探索了1 600 ℃溫度下石墨中Al2O3含量對鐵液在其表面潤濕行為的影響規(guī)律。作者采用99%純度的石墨粉和99.8%純度的鋁粉混合壓塊作為基底,研究結果如圖4所示。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石墨基底中Al2O3含量的升高會導致鐵水的潤濕性明顯下降,當Al2O3質(zhì)量分數(shù)大于23.1%時,鐵水的潤濕性則會由潤濕轉變?yōu)椴粷櫇?。原因是由于基底?span style="font-size: 16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normal;">Al2O3升高導致的,潤濕過程中,鐵液中最終碳含量降低,以至于造成鐵水的表面張力下降。因此可以推斷,石墨中Al2O3升高,阻斷反應潤濕過程中的滲碳過程,進而造成鐵水潤濕性下降。Ohno K等在鐵水與石墨基底潤濕行為的研究中,也同樣發(fā)現(xiàn)了石墨中Al2O3基底的存在會抑制鐵水滲碳作用。后來,Monaghan B J 等為了深入探究焦炭灰分對鐵液反應潤濕的影響,進行了鐵液與Al2O3和CaO混合物基底的反應潤濕試驗。其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鐵液與鈣鋁混合物基底的接觸均呈現(xiàn)不潤濕狀態(tài),此結論與文獻認為焦炭灰分與鐵液有良好的潤濕性相反;并且Monaghan B J 認為鐵液最有可能穿透高Al2O3含量的灰分,從而與焦炭基體接觸。
2.3 原子模擬在鐵碳界面潤濕性方面的研究進展
常規(guī)的試驗研究方法大多只是從表觀上探究潤濕行為的變化規(guī)律,并無法從機理上進行深入剖析。因此,為了進一步從原子尺度揭示石墨與鐵液的潤濕行為,YIN Y 等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的方法,通過搭建固液兩相的分子模型,進而探索接觸角以及界面原子構型的變化。假定滲碳反應在鐵-碳潤濕過程中不發(fā)生,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圖5)表明鐵滴在石墨碳表面的接觸角為107.9°~112.6°,增加在石墨碳表面吸附的氧原子數(shù)量可以明顯降低鐵滴-石墨碳接觸角,當吸附氧原子數(shù)從345增加到1 380個,接觸角從104.5°~102.2°(不潤濕)降低到78.1°~18.9°(潤濕),這主要是由于氧與鐵和碳均有較強相互作用,從而提高了鐵-碳潤濕性。
近期,Jiang C 等同樣利用分子動力學方法探究了鐵水-石墨的界面潤濕行為變化規(guī)律。通過搭建鐵水與石墨的潤濕模型,探究了不同溫度下液態(tài)鐵水在石墨不同界面的潤濕行為變化規(guī)律,研究結果如圖6所示。結果發(fā)現(xiàn),在不考慮反應的情況下,石墨平面對鐵水表現(xiàn)為親水性,而石墨棱柱面對鐵水則表現(xiàn)為疏水性。原因是石墨平面與鐵水的相互作用力更大,導致更多的鐵原子可以鋪展到石墨平面上,進而提高了潤濕性。并且作者發(fā)現(xiàn),隨著溫度的升高,可以提高鐵水-石墨平面的潤濕性,降低石墨棱柱面對鐵水的疏水性。
3 熔渣-焦炭界面潤濕行為研究進展
高爐內(nèi)熔渣與焦炭的交互行為會對高溫區(qū)焦炭床內(nèi)熔渣滯留率以及高爐生產(chǎn)效率產(chǎn)生重要影響。盡管熔渣在石墨碳基體上通常表現(xiàn)出不潤濕現(xiàn)象,但是由于在冶金高溫過程中熔渣與碳基體發(fā)生反應會提高熔渣-碳基體的潤濕性,使得熔渣在焦炭表面存在潤濕行為。
3.1 溫度對爐渣-焦炭潤濕性的影響
通常,溫度的提高可以提高液滴的附著力和潤濕性,因而會減小接觸角。變化幅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界面上發(fā)生的化學反應。在發(fā)生化學反應的體系中,通常以潤濕臨界溫度為特征,超過該臨界溫度,潤濕性和黏附功都迅速增加。無論潤濕體系的性質(zhì)是反應性還是非反應性,溫度對熔渣的表面張力以及體系中存在的表面活性劑都有很強的影響。因此,該性能對爐渣的潤濕性能有顯著影響。爐渣表面張力與溫度有關,但不像對表面活性劑那樣強烈。
溫度對爐渣表面張力的具體影響取決于爐渣的組成成分。在一些體系中,如CaO-FeOx-SiO2、CaO-Na-SiO2中具有正的表面張力溫度系數(shù),即隨著溫度的升高,表面張力也隨之增加。但是大多數(shù)爐渣的表面張力溫度系數(shù)為負,即隨著溫度的升高,表面張力下降,如CaO-FeOx-SiO2-Al2O3渣系。根據(jù)Keene B的研究,對于CaO-FeOx-SiO2-Al2O3渣系,隨著溫度升高表面張力下降。
文獻研究了溫度對爐渣-碳界面潤濕行為的影響規(guī)律。試驗中采取了CaO-SiO2-MgO-Al2O3-Fe2O3五元渣系與石墨和半焦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了溫度對其潤濕行為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溫度升高可以提高SiO2的還原度和還原速率,進而導致爐渣與碳質(zhì)材料的界面能降低,伴隨著爐渣表面張力的降低,從而改善潤濕性。因此,此研究結果可以說明,在高爐渣與碳質(zhì)材料潤濕過程中,溫度主要是通過改善化學反應從而對潤濕性造成影響。
3.2 爐渣成分對爐渣-焦炭潤濕性的影響
化學反應過程中爐渣成分的變化對爐渣的表面張力有重要影響。文獻觀察到,在一般情況下,除其他元素外,硅元素的增加會降低爐渣的表面張力。文獻研究了各種氧化物添加物對FeO基渣和CaO-Al2O3渣表面張力的影響,結果如圖7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F(xiàn)eO基渣中加入SiO2后,表面張力下降,而Al2O3略有增加。CaO添加量小于15%時,表面張力下降,但添加量越高,表面張力越高。對于等摩爾分數(shù)的CaO-Al2O3渣系,添加SiO2可以降低渣的表面張力。Keene B還研究了不同F(xiàn)e2O3含量范圍1 440 ℃下SiO2含量對FeOx-SiO2渣表面張力的影響,并證明SiO2含量的增加降低了表面張力。但是,這種影響在氧化鐵含量低的情況下更加明顯。目前已知氧化鐵的加入可以降低爐渣的表面張力。Keene B提出,對于SiO2-FeOx系爐渣,由于SiO2摩爾分數(shù)較低,氧化鐵對降低表面張力的影響較大。隨著爐渣中SiO2摩爾分數(shù)的增加,氧化鐵含量的影響會逐漸減小。以上的結論都是基于爐渣的物性進行探究,并未考慮爐渣與碳質(zhì)材料的交互作用,但其結論依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早在1995年,Sahajwalla V 等研究了1 400~1 600 ℃范圍內(nèi)爐渣在碳質(zhì)材料基底上的潤濕變化行為。結果發(fā)現(xiàn),兩者潤濕行為受碳材料種類和爐渣成分影響明顯。SiO2作為高爐爐渣中最主要的成分,其含量的變化不僅對高爐渣的性質(zhì)有影響,對渣焦固液界面行為也存在至關重要的影響。2000年,文獻研究了爐渣成分對渣-半焦界面潤濕行為的影響機理。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高堿度(1.6~1.7)的爐渣并不會與半焦界面呈現(xiàn)出良好的潤濕性,只有當爐渣堿度較低時,即SiO2含量較高時,渣-半焦才會呈現(xiàn)出良好的潤濕性。原因是由于SiO2含量較高時會與碳質(zhì)材料發(fā)生還原反應,生成的SiC會遷移到界面處,進而改善界面,提高渣-半焦?jié)櫇裥浴N墨I在后續(xù)研究噴煤過程中熔渣-煤焦的交互作用行為時,同樣證實了高堿度熔渣并不會與任何碳基底發(fā)生潤濕反應,原因可能是由于過高的堿度抑制了SiO2還原反應的發(fā)生。但是作者同樣發(fā)現(xiàn),即使是堿度較低的情況下,若FeOx含量較高,則熔渣也不會與碳質(zhì)材料呈現(xiàn)出良好的潤濕性,這是因為鐵氧化物的還原會明顯優(yōu)于SiO2的還原,還原生成的單質(zhì)鐵不僅會遷移到渣-碳質(zhì)材料界面處抑制SiO2還原反應的發(fā)生,同樣還會改變界面化學性質(zhì),進而降低渣在碳質(zhì)材料界面的潤濕性。因此,絕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表明,低堿度下SiO2還原生成的SiC可以明顯提高渣-碳質(zhì)材料的潤濕性。但是高爐渣成分復雜,在高爐爐缸內(nèi)與焦炭的交互作用行為還會受到爐渣其他成分的影響。后來,程廣貴等探索了純SiO2熔體在石墨表面的潤濕行為,發(fā)現(xiàn)純SiO2在石墨表面呈現(xiàn)良好的潤濕性,并且潤濕角隨著石墨表面粗糙程度的增大而減小。
為了更進一步探討爐渣不同成分對渣-焦界面行為的影響規(guī)律。Siddiqi N 等針對爐渣成分變化探究了石墨與五元渣系的潤濕行為變化。石墨和熔渣的接觸角測定結果證明,熔渣在石墨上的潤濕性主要受爐渣化學行為的影響,尤其是鐵氧化物還原行為的影響。在爐渣中鐵氧化物的開始還原階段,石墨對爐渣呈現(xiàn)出明顯的潤濕性。隨著渣中鐵含量的增加,潤濕性下降,達到平衡時,接觸角在101°~105°范圍內(nèi),呈現(xiàn)不潤濕。Siddiqi N 等針對爐渣中FeO含量對渣-石墨潤濕性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渣中FeO初始含量越高,潤濕性越好。原因是由于鐵氧化物的含量增高導致還原反應吉布斯自由能ΔGr升高,進而降低固液界面張力,從而使?jié)櫇裥宰兒?。因此,可以明確鐵氧化物對爐渣與焦炭界面潤濕行為影響的優(yōu)先級要明顯高于SiO2。
文獻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究了w(MgO)/w(CaO)變化對渣-焦?jié)櫇裥袨榈挠绊憴C制。在控制SiO2和Al2O3含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提高w(MgO)/w(CaO)發(fā)現(xiàn),渣焦?jié)櫇窠浅尸F(xiàn)明顯的上升趨勢,具體變化如圖8所示。原因是由于MgO的還原要優(yōu)先于SiO2,并且Mg2+離子在渣中的擴散速率要較Si4+離子快2個數(shù)量級,所以導致了在高MgO含量下,會抑制SiO2還原反應的發(fā)生,進一步減少渣焦界面的SiC含量,無法改善渣焦界面特性,從而導致潤濕性下降。并且通過理論計算發(fā)現(xiàn),MgO含量的增加會明顯提高爐渣的表面張力,這也是造成渣焦?jié)櫇裥宰儾畹囊粋€主要原因。
3.3 焦炭特性對爐渣-焦炭潤濕性的影響
文獻在利用某種高爐焦炭進行渣焦?jié)櫇裨囼灂r發(fā)現(xiàn),渣焦?jié)櫇裥圆粌H與SiO2的還原有關,而且與焦炭氣化程度以及焦炭中灰分的含量有關。焦炭氣化程度越高,其灰分所占比例則會越高,因此會與爐渣呈現(xiàn)良好的潤濕性,如圖9所示,圖中對比分析了0、20%、40%以及60%等不同氣化程度對渣焦?jié)櫇穹磻挠绊?。通過作者的對比發(fā)現(xiàn),爐渣與石墨的潤濕性要明顯弱于焦炭,原因是由于石墨中的灰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灰分會對渣焦的潤濕性起到促進作用,灰分中SiO2含量越高,促進作用越明顯。此項研究結果表明,焦炭的結構以及物性變化均對渣焦具有明顯的影響作用,但是在此方面的公開成果較少,Kang T W在后續(xù)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焦炭的晶格尺寸隨著氣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這意味著焦炭會擁有更加有序的晶體結構。一般認為焦炭的氣化程度升高會導致焦炭的反應性下降,但是在與爐渣的潤濕體系中,潤濕性卻隨著焦炭氣化程度的升高而增加。由于制備具有相同含量和組成的不同晶體尺寸的焦炭非常困難,無法定量比較其對潤濕性的影響。因此,作者認為晶體尺寸在決定潤濕性方面的影響不如灰分含量等因素更加明顯。
4 結論與展望
目前,世界各國的研究學者已經(jīng)開始對高爐內(nèi)渣-鐵-焦三者界面交互作用行為以及潤濕行為進行了研究,前人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針對鐵液與焦炭(或石墨碳)的反應潤濕行為,通過實驗室模擬試驗,探究了典型鐵液成分、滲碳過程以及碳質(zhì)材料的性能對鐵-碳潤濕行為的影響規(guī)律;針對熔渣與焦炭的潤濕行為,在實驗室條件下對比分析了溫度、爐渣成分以及焦炭自身特性對渣-焦界面潤濕行為的影響;在基礎理論模擬方面,初步利用分子動力學模擬的方法研究了純鐵與純石墨潤濕過程中原子的行為變化規(guī)律。在目前研究內(nèi)容的基礎上,較大程度缺乏考慮高爐內(nèi)實際情況,沒有切實地考慮渣鐵協(xié)同作用對渣鐵-焦炭潤濕行為的影響,未能真實還原高爐內(nèi)實際情況,但目前研究結果也可為基礎理論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解析高爐高溫區(qū)渣鐵與焦炭的反應潤濕行為,不僅對調(diào)控熔渣和鐵液在高爐死料柱的流動狀態(tài)和改善高爐高溫區(qū)的液相與固相的反應至關重要,還能以此為依據(jù)對熔渣、鐵液以及焦炭的反應潤濕性能進行評價,一方面指導合理調(diào)控渣鐵性能以及選用高爐焦炭,保證高爐高溫區(qū)透氣透液性及高爐穩(wěn)定順行,另一方面完善高爐內(nèi)液固反應潤濕理論,推動冶金基礎理論的發(fā)展,為鋼鐵企業(yè)高效生產(chǎn)和節(jié)能降耗提供新思路,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應通過提升創(chuàng)新試驗方法,重現(xiàn)高爐內(nèi)渣鐵焦界面潤濕行為,為深刻理解并指導高爐內(nèi)界面潤濕行為打下良好的基礎。